【盐城晚报】师院青年学子暑期“三下乡”——体验垃圾分类 感受劳动甘苦

作者:栾阿诗审核:孙玉峰责编:王诗栋来源:公共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20-09-04浏览次数:482

    坐标网讯  盐城晚报8月31A04版专题报道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学子暑期“三下乡”——参与社会实践 积蓄前行动能

原文链接:

http://ycwb.ycnews.cn/ycwb/20200831/mhtml/page_03_content_000.htm

原文如下:

 

        体验垃圾分类 感受劳动甘苦
  实践团队部分成员被安排到太仓市浏河镇综合行政执法局爱卫办,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跑楼”宣传、讲座普及、实地考察以及体验垃圾分类等,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 
    “干湿要分开,有害单独放,能卖拿去卖……”在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的指导下,志愿者接过垃圾分类分拣装置,对一袋袋的垃圾进行仔细分类。厨余垃圾需开袋分拣,不漏放,不错放,志愿者把分类要求牢记心中,干起活来不怕脏、不怕累。 
  据了解,从政府部门到督导员再到每一位居民,浏河镇贯彻落实“三定一督”模式(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实现了37个小区、8个自然村垃圾分类全覆盖。“若缺少其中任何一环的努力,垃圾分类都难以普及。”实践团成员毛冬磊深有感触地说。 
  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看到交警、环卫工人等基层工作者,头顶烈日、坚守岗位,为了建设美好家园挥洒汗水,日复一日,不辞辛苦。“我们对劳动者又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毛冬磊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参与各项劳动,经风雨,见世面,提升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


                         当居家“小能手” 懂得感恩父母 
   “暑假回到父母身边,吃饭永远是现成的,衣服永远是干净的,根本不用自己动脑筋花心思,空余的很多时间用来打打游戏、追追剧,有时甚至还会跟父母耍点小脾气。”实践团成员巫梦婷说,以前,同学们对这些习以为常,现在大家的观念也在改变。 
  从家务“废柴”到居家“小能手”,只需一个暑假的时间。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部分地区的同学选择居家劳动。从洗菜、择菜到动手下厨,从扫地、拖地到收纳整理,看似简单的居家劳动,只有亲力亲为方能体会到不易。巫梦婷说,家务虽是小事,却藏着父母的用心,想把小事做好也要花大工夫。 
“学院组织我们参与劳动实践,在尝试分担家务的过程中,让我们懂得了感恩父母;通过家务劳动,房间变整洁了,居住环境更加温馨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巫梦婷说,一个暑假的劳动教育让大家懂得了很多,收获了成长。

       参与生存挑战 磨炼坚强意志 
    4个人一支队伍,身无分文,从集合点前往设定不少于20公里的红色场馆进行参观学习,全程吃住行等生计费用靠自身劳动获取。 
    8月15日起,由公共管理学院团总支牵头的“劳动生存挑战赛”在我省13个地级市展开。20个小组共80名参赛队员于活动当天上午8时由各市集合点走向当地红色场馆或教育基地,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苏州革命博物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等。 
  为了在规定的26小时内完成任务打卡,途中,队员们想尽办法“挣钱”,有的在洗车店帮忙清洗车辆,有的去水果店协助包装水果,发宣传单。为了节省交通费用,有些队员选择徒步行走,有些队员突破自己寻求“免费午餐”。最终,80名队员冒着酷暑,一路坚持,全部按规定完成学习打卡。 
  经历挑战赛后,实践团成员体会到挣钱的不易,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会到坚持的意义。26小时的生存挑战结束了,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却留在了同学们心中。 实践团成员陈家伟说:“当重走一遍‘昆山之路’,站在终点站——昆山历史革命博物馆内,我们对书本上所讲的革命精神理解更深了。” 
  实践团成员何艳青告诉记者,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守护好、传承好我们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