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坚守“师范”初心 心系乡村教育

作者:审核:责编: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20-11-21浏览次数:484

坐标网讯  11月21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刊发通讯:《坚守“师范”初心  心系乡村教育——盐城师范学院拓展教师教育新天地助力乡村振兴》,介绍我校培养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关做法。

PDF版下载中国教育报20201121第三版.pdf

全文如下:


坚守“师范”初心  心系乡村教育

——盐城师范学院拓展教师教育新天地助力乡村振兴

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师范学院,是盐城地区第一所高等学府。自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基础教育输送了近5万名中小学幼儿园师资;先后派出22批共1335名学生和41名指导老师,奔赴新疆顶岗支教;帮助苏北1万多名教师完成专升本学历提升,并通过 ‘国培计划’ 系统培训宁夏、青海、新疆等13个中西部省份中小学教师17000余人……

1958年,盐城师范学院创建之时即以‘师范’命名立身,60多年来,学校一直坚守‘师范’初心,师范教育弦歌不断,当前,学校把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作为新一轮发展的目标。”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戴斌荣说。

扎根乡村,奉献青春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点亮乡村的文明之光,滋润乡村教育的沃土。“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支持乡村教育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一种使命。”盐城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方忠介绍道:“在盐城市226所初中和4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中,约46%的校长、62%的特级教师、57%的教学名师、71%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都是从盐城师院走出来的。近三年,仅盐城市新招录的乡村中学教师中,每4人里就有1人来自盐城师院。”

“在师院读书时,一位农村中学校长的讲座给我触动很深,那时我就认定农村教育大有可为。”扎根农村教育近30年、已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盐都区龙冈中学校长的数学专业90届校友陈建权说,“母校的毕业生深受欢迎,他们身上一直延续着盐师学子‘下得去、用着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品质,在教学岗位上成长很快。”

生物师范专业2001届校友吴海峰,毕业后成为盐城滨海县八滩中学的生物老师。在当地,他不仅是学科教学能手,更成为当地生猪养殖户的咨询专家,义务为乡亲们答疑解惑。

远赴边疆,播撒希望

2009年开始,盐城师范学院每学期都会有一批师生奔赴新疆,进行顶岗支教。11年爱心接力,学校至今已派出了23批共1356名学生和42名指导老师,他们把爱心和汗水洒在新疆哈密、伊犁、克州三地的教育事业上。

“贲老师的英语课非常轻松,她把英语知识讲得非常有趣,课堂上总是充满了笑声。”江南大学大四学生夏蕴桐一直和支教老师贲卉保持着联系 “支教结束后,贲老师先后三次飞回新疆来看我们,印象中最深的是,我们参加高考前,她特地飞回来给我们鼓劲加油,还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礼物!”2009年秋学期,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贲卉在新疆支教时任教哈密市第六小学五年级和三年级,如今她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已经升入大学了。最幸福的事是孩子们向我报告考上大学的喜讯。这批有不少考上了名校,有个同学还考上了清华。贲卉开心地说。

支教大学生们的到来,给新疆带来了“新鲜事儿”。他们为哈密市大泉湾乡圪塔井小学捐赠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他们给克州阿图什昆山育才学校带去了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先后为6所学校援建了心理咨询室;他们创造性地开展了以“青春你好”为主题的青春期教育活动;他们开办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兴趣小组……

11年来,盐城师范学院派出了800多名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解决了哈密市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撑起了哈密教育的一片天。

教师培训,授人以渔

学校承担的国培项目多是面向新疆、青海等民族地区的,一般15-20 天,最短的只有10 天。时间虽短,但收效明显。

“我们从接到项目就开始忙,首先是摸清‘学情’,电话访问学员、发电子问卷给学员,有时还会到学校去调研。有数据支撑的‘学情’,才有满足学员需求、解决学员问题的培训”,盐城师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成兵介绍道,“学员结业不是培训的结束,我们还要回访,要继续帮扶。”为了做好“国培”项目,盐城师范学院为学员们配备了一流的师资,学校采用“教育专家+年轻的教学能手+特级教师、一线名师”的组合,面向校内外选聘了一批教学声誉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博导、中小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教学名师等组成培训团队。

“新疆教育最大的困难,不是硬件投入,而是师资短缺,特别是优质师资严重短缺。”去年6月,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戴斌荣率队赴新疆就进一步做好教育援疆工作进行调研。戴斌荣介绍,盐城师院已开启为新疆基础教育培训“种子教师”的新征程,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通过“义务支教”“种子教师培训”“国培”项目等平台,加强两地的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新疆基础教育水平,把教育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冯永玲 李荣庆  徐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