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农人·喜丰收⑥|好稻好鱼好“丰”景 盐碱地变良田

作者:审核:责编: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11-01浏览次数:10

报道链接: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53cc0bbe4b04004e8901176.html

原文:

编者按 风吹稻田千重浪,又到一年秋收时。9月23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将走进农田、山林、家庭农场,和“新农人”们感受丰收的喜悦,共话背后的科技力量。

10月底的江苏盐城条子泥垦区,金黄色的稻穗垂着头,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金灿灿的光芒。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两辆联合收割机缓缓驶入条北二区的稻田,这里的水稻即将被收割。

只见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去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戴长荣戴着草帽,熟练地爬上收割机,站在司机一旁与司机交流着。“马上我们就要对这片稻田里的几个水稻品种进行测产。很期待,想看看这几个品种中的哪一个在盐碱地上有比较好的产量结果。”戴长荣兴奋地说道。

很快,测产结果出来了。“测产结果显示,嘉优中科一号水稻品种产量最高,亩产达到776.5公斤/亩!”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陈留根宣布,“其他几个水稻品种的表现也很不错,超出预期!”

听到不错的测产结果,戴长荣很高兴。要知道,就在几年前,这片垦区还是一大片盐碱地,只能生长盐地碱蓬等几种耐盐碱植物。秋天的时候,盐地碱蓬红彤彤一片,与如今的金灿灿有着鲜明的对照。

作为海洋大省的江苏,拥有广袤的沿海滩涂。滩涂上广布的盐碱地,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后备“新粮仓”。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的有效途径。一批批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人员们不断攻关新技术,让盐碱地种出更多高产美味的水稻。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进行盐碱地水稻改良种植工作。做好水源保障、灌排配套、土地平整、电通路畅4项基础后,继续采取‘耕、泡、耙、旋、平’5N快速高效脱盐法,实施‘深松、勤灌、多旋、良种、密植、足肥’6项配套,将重度盐碱地快速改造至较适合水稻种植的盐度。”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特聘教授茆训东介绍,“今年,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的盐碱地改良时间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

虽然没有参与收割,但来自盐城师范学院的同学们也正在给老师们帮忙打下手。“今年夏天我们来条子泥湿地的进行野生动物观测时曾来到这里,那个时候还是绿油油的一片,如今这里变成了金黄色,我们还看到了收割水稻的全过程,幸运又兴奋!”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大三学生王斐说道。

改良盐碱地需要用水清洗重盐碱,这些水资源使用后可以去哪里呢?在田头的一小块鱼塘给了记者答案。从专业的网鱼师傅手中接过一筐刚刚从水塘里捞出来的大鱼,盐城师范学院的同学们开始七手八脚挑出个头大的几条鱼开始测量长度、称重。“最长的一条鱼有51厘米,最短也有47厘米。这一筐鱼有150斤,每条鱼平均都在2斤左右。”一位男同学说道。今年夏天,这些鱼苗就是他和同学们一起来投放的,周末的时候,他们会和老师一起来到这里查看鱼的长势,调配饲料。

“以前,我们改良盐碱地的洗盐水会排向不远处的大海,现在,我们将田头的这一小块区域进行蓄水处理后改造成一个鱼塘。今年8月初我们在这里投放了适合这种水质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经过两个月时间,这些鱼长得很好。我们也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实现了盐碱地水稻种养一体化的提升。”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老师侯受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