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国科技网报道盐城师范学院以“三融三共”培养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
报道链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11/29/content_266482.html
报道原文:
身穿白色实验服、手持离心管,将蛋白质样品和缓冲液一一添加到离心管中,再放到高速冷冻离心机中充分离心……近日,记者走进盐城师范学院药学院(以下简称“盐师药学院”)蛋白质工程实验室,看到大三学生赵国露正和同学们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离、鉴定蛋白质分子。
在她们身旁,外籍教师迈特时而为她们解惑,时而观察她们的操作是否规范。
在盐师药学院,学生从低年级就可以进入教师的课题组接触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兴趣、掌握科研方法。但科教融汇仅仅是该院为学生规划未来职业选择的方向之一。
“我们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实际需求,构建了校企协同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工学融通,共同规划、共同培养、共同评价’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新时代的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盐师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章春杰说。
重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课程体系
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翻开盐师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课程表,这些兼具专业基础性与行业应用前沿性的必修课位列其中。该专业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被遴选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
“两年来,我们立足产业技术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对标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重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盐师药学院院长耿荣庆介绍,学院为该专业设置了生物学、化学、药学、医学和工程学五大课程模块,其中工程模块着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盐师药学院在增强生物制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高阶性、创新性的同时,也增设了应用研究型课程。耿荣庆介绍,学院筛选、重组了企业的最新技术、先进工艺,增设《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制药综合实验》等6门应用研究型选修课,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2022年,盐师药学院与同宜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基因工程》课程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本科课程。
为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盐师药学院的专任教师还与企业导师围绕区域特色和行业典型生产实例,协同编写出版了《基因工程制药技术实训教程》《现代抗体药物制备及应用》等5部校本教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贴近产业前沿的同时,盐师药学院也鼓励教师们吸纳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他们的科研项目,指导本科生做科研,让他们从科研中触摸行业发展动态。
生物制药专业大四学生王永森,一年前进入生物制药系系主任赵奕宁课题组,跟着学长学姐养细胞、分析细胞,在赵奕宁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项目报告。2022年底,他和其他同学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大家一起设计实验流程、完善实验方法,检测一款纳米药物的抗肿瘤活性,最终荣获二等奖。
“这一年,我学会了细胞培养、蛋白纯化、药物检测等实验操作,又接触到纳米药物、靶向治疗等行业热点研究领域,这对我今后想要从事的创新药物研发工作都会有帮助。”王永森说。
而在赵奕宁看来,让学生在项目、实验、竞赛中掌握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完成科研任务,可以避免纸上谈兵,也将为他们今后就业增加竞争力。
校企共同培养、共同评价,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如果说校内人才培养方案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校外协同人才培养方案则突出岗位体验和应用能力培养。在工程类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中,企业导师也会参与学生的考核打分。
最近,江苏浩欧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欧博”)的实验室里,又多了两张新面孔。他们是前来实习的盐师药学院的大四学生。
浩欧博高级招聘经理戴泉斐介绍,自2018年与盐师药学院合作以来,每年都有应届毕业生来公司技术部、质量部实习。学生们实习期间,公司会委派中层管理人员或骨干工程师作为产业导师,指导学生们做验证试验,并帮助其完成毕业论文。近年来,实习生中每年都有人入职浩欧博。
耿荣庆介绍,生物制药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已提高到30%以上,学生有1年时间在企业实习实训,参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实习实训期间,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人员联合指导学生。其中,产业导师中的国家重大人才引进专家、同宜医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邵军还是江苏省产业教授,其参与指导的2023届4名本科生,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团队。
“目前,学院已经与浩欧博共建体外免疫诊断研发与生产实践基地,与江苏泰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共建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与生产实践基地,与同宜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共建抗体药物研发与生产实践基地。”耿荣庆说,盐师药学院联合省内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已经建立了12家见习、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联合生物医药企业,盐师药学院还成功获批“江苏省肿瘤靶向纳米诊疗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等高层次平台,强化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支撑能力。
“当前,我国生物制药人才缺口依然较大,我们希望采用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耿荣庆说。
责任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