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江苏教育报报道盐城师范学院组成科研攻关团队,带领学生开展白首乌深加工技术研究。
报道链接: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399318&layountIndex=10&date=20241210&siteID=2&id=1
报道原文:
□ 本报记者 叶 真
白首乌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产量九成出自盐城市滨海县。12月初,当记者来到滨海县时,只见田间一片忙碌景象。此时正是白首乌的采收期,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劳作”,一垄一垄地把白首乌块根翻出来。
“别看白首乌的根茎‘其貌不扬’,其实大有用途呢!”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华文告诉记者。移步至该企业的首乌“非遗”馆里,首乌原浆、首乌白酒、首乌花茶、首乌发酵蜜片等各种白首乌的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今年白首乌产品的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新一季的白首乌进入产线后,我们准备再开发一些新品。” 陈华文说。
如今的白首乌产品正焕发生机,得益于校地合作与科技赋能。几年前,由于知名度低、产业规模萎缩、药用价值挖掘不够、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滨海白首乌产业趋于没落。看着白首乌逐渐走向“下坡路”,当地的科技企业向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洪键博士求助。
了解情况后,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整合了有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等学科背景的师生组成科研攻关团队,带领学生开展白首乌深加工技术研究。从土壤连作障碍防治、生物肥料创制、内生菌的筛选,到白首乌活性物质挖掘与功能评价,再到淀粉改性、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产品创制,团队开始了覆盖滨海白首乌全产业链的科研与产品创新。
如何让白首乌“一鸣惊人”,让更多人知道,就需要打造更多深加工“明星产品”。团队的王欢莉博士发现,白首乌中富含C21甾苷等活性物质,具有明显的防治肝纤维化等保肝护肝的功效。“于是,我们从白首乌组织中分离、筛选出3株高效生产C21甾苷的内生菌,从而建立起以白首乌内生菌为生产菌种通过生物发酵法生产C21甾苷的细胞工厂。”她表示,这种工艺具有原料利用充分,产品活性强、得率高,生产成本低等显著优势,能够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
如今,经过团队4年多的不懈努力,更多与白首乌有关的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件,其中已授权5件,累计帮扶当地2800余农户实现了增收,每亩收益比原来多了3000—5000元。
“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白首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服务新质生产力科研载体,积极组织校企联合攻关。”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康贻军表示,今年,学校精心组织校内外产学研活动10余场,通过对接平台推介高价值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百余项,其中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0余项。
盐城师范学院校长张宏如表示,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学校正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科研优势,以产业逻辑深度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为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