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78f79de4b03da919f57f77
报道原文:
交汇点讯 “欢迎你们,一路上辛苦了!新年快乐!”伴随着鲜花、掌声与拉满“欢迎回家”的仪式感,1月2日晚,两辆大巴车停靠在盐城师范学院,50名来自该校铁军支教团的大三同学们回到学校。

在过去的这个秋季学期,盐城师范学院第30批铁军支教团前往对口支援的新疆伊犁和哈密,接过学长学姐们的支教接力棒,从位于盐城天山路的校园前往遥远的天山脚下,用行动在新疆支教热土上书写了青春答卷。再次回到校园,支教团的成员们和半年没见的同学们兴奋地交流着,也拿出了来自新疆的“小礼物”,一起分享起支教的经历与收获。

崔越在给孩子们上有关马面裙的课程后,与同学的合影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同学崔越从她的背包中,拿出了几张写满字的方格纸,上面是同学们送给她的离别作文。“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是老师给了我鼓励和帮助。她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崔越老师回去以后,我也会继续拼搏努力……”和同学们分享完这短短的几行字,崔越思绪万千,“这是我的九年级学生穆海麦提写的。因为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他的理想是像他的哥哥一样成为一名厨师。我告诉他,无论梦想是什么,都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这半年来,他的学习有了些许进步。”

阿伊法尔送给印嘉君的小纸条
小学教育专业的印嘉君的手中,也拿着一张小纸条。这是新疆察布查尔县第一小学二年级的阿伊法尔小朋友在塞到她手中的。“新疆缺老师,我们去了之后不仅要承担主课任务,也要带着孩子们一起上体育课、美术课和音乐课。”印嘉君和孩子们在不同的课堂中也结下了友谊。只见纸条上写着稚拙却工工整整的几个字“你可以不要走吗?”“我把纸条带回来,也是做一个念想。这是我的第一次正式实习,希望带着孩子们的爱,将来温暖更多的孩子。”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三同学赵奇睿的手中,捧着一袋小零食。“这是我支教幼儿园的带教老师米克拉依送给我的。当时米克拉依对我说,‘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希望你也能喜欢’。”赵奇睿分享道,在幼儿园里和中班的孩子们相处,她深刻感知了“1米高度”的儿童视角。虽然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限,但是如果你蹲下来融入他们、听他们讲述,就可以更好地倾听他们的需求与小心思,陪伴他们更好成长。

曹文芯和孩子们一起剪窗花
英语专业的曹文芯同学带着的礼物就更多了,有已经被贴在保温杯上的小贴画,也有很多精巧的手工制品。“每周六,我们都会成为石榴籽小课堂的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一起写作业、做手工,也会给他们讲述盐城的铁军故事、江苏的风土人情。每一次,同学们都会热情地围在我周边,听我讲述他们不知道的故事。”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玉勤表示,组织师范生赴新疆支教,学校已经坚持16年,一批批学子们用三个多月时间,做了一件件终生难忘的事。这项优良传统不仅是师范生浸润师德、锤炼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编辑: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