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盐城师范学院:构建“两重两强·三创三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审核:责编: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4-15浏览次数:10

4月15日,新华日报以“盐城师范学院:构建‘两重两强·三创三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题报道盐城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

报道链接:

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439123&layountIndex=4&date=20250415&siteID=2&id=1

报道原文:

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盐城师范学院以“重品德、重素质,强基础、强实效”为根本,以“创新创业创意贯通,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协同发展”为驱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一个目标: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构建了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近年来,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湿地保护等新兴专业,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学校注重产教融合,与众多知名企业、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与盐南新区合作成立“智能传感产业学院”“信创产业学院”,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数据显示,学校与5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参与各类“三创”大赛的比例达80%以上,为毕业后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积极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开展地方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开设“盐城方言与地方文化”等课程,成立“国色今人”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地方非遗进校园,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两重两强”: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重品德、重素质”是盐城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设“新四军红色文化”系列课程,将盐城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纪念馆,通过实地教学让学生感悟革命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通过“道德讲堂”等活动,邀请全国优秀教师、知名校友分享育人经验,围绕“文学与人生”“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担当”等主题积极讨论,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基础、强实效”则是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后,在实习见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企业项目,提前适应职场环境。近年来,学生在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充分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校园读书节、科技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A类学科竞赛,在实践和竞赛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节”,通过“新年文艺演出”、主题展览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创三新”:激发人才培养活力

“创新创业创意贯通”是推动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学校构建了“课程—项目—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落地的全链条支持。开设《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组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创新活力。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项。

“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协同发展”则是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创新实践。在新师范建设中,学校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通过“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近年来,师范生在江苏省及长三角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中斩获5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一等奖和获奖总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为培养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工科建设中,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主动走出去对接产业链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构建“专业教育,跨界实践”“知行交替,循环递进”等新工科教育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新文科建设中,注重跨学科融合,推行学业导师制、生涯规划导师制,开设“数字人文”“人工智能”等新兴课程,推进一流文科课程群建设,13门文科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30门入选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汉语言文学、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面向未来,盐城师范学院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奋力开启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新征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盐师智慧和盐师力量。 

孙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