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交汇点新闻以《“复制粘贴”的双胞胎姐妹高考相差1分,携手考进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为题报道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025级新生双胞胎姐妹朱学琪和朱学蕊携手走进同一所大学、同一个学院、同一个专业,开启人生新篇章。
报道链接: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cbde10e4b0a2daeb44ded9?t=1758191168270
报道原文:
交汇点讯 “哇,长得太像了!简直像复制粘贴的一样!”近日,盐城师范学院2025级新生陆续报到。来自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双胞胎姐妹朱学琪和朱学蕊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大学生活初体验。她们不仅容貌酷似,高考总分也仅相差1分,最终携手走进同一所大学、同一个学院、同一个专业,开启人生新篇章。
她们的故事,早在踏入大学校门之前就已写满了“同步”。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园到书声琅琅的高中,姐妹俩始终是“绑定”状态——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这独一无二的缘分,也带来了专属的“甜蜜烦恼”。校园里,认错人是家常便饭。为了方便大家区分,姐妹俩没少费心思。朱学琪偏爱在发梢别个精巧的小发夹,朱学蕊则常常用发带束起一缕头发,或者在书包上挂个特别的小玩偶。“这是我们的小暗号,”朱学蕊俏皮地眨眨眼,“但效果嘛……看大家的反应就知道,有时候还是防不胜防。不过没关系,被认错也挺有意思的,说明我们‘黏合度’高嘛!”这份奇妙的“连连看”经历,成了她们成长路上独特的风景线。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同步延伸到了学习和理想上。高中时,姐妹俩不约而同地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兴趣。“那些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人生价值的探讨,特别吸引我们,”朱学琪认真地说。在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使命与价值后,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她们共同的第一志愿。身为教师的父亲,也让“师范”二字对她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仿佛一种温暖的传承。“爸爸看到我们俩都选了这个专业,特别欣慰。”朱学蕊补充道。
令人惊叹的默契,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的兴趣爱好也惊人相似。她们都喜欢沉浸在歌声里,都爱用画笔描绘世界,钢琴的黑白键上也流淌着同样优美的旋律。最让同学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们连吃饭的口味都高度一致,食堂成了默契的“秀场”。“阿姨,麻烦打这份菜。”姐姐朱学琪刚选好。“嗯,我跟她一样就好!”妹妹朱学蕊的声音几乎无缝衔接。食堂阿姨常常惊讶地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笑着说:“你们姐妹俩真是省心,点菜都只问一次!”当被问及各自有什么特长时,两人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她会的就是我会的!”这份无需言语的契合,是独属于双胞胎的奇妙联结。
平时学习中,姐姐朱学琪的成绩通常略占优势。然而最终分数出炉,妹妹朱学蕊却以1分的微弱优势实现“逆袭”,这个结果让全家人又惊又喜。面对这个反转,姐姐朱学琪展现出更多的豁达与真诚。“说实话,刚看到时有点意外,但很快就是真心的开心。”她坦率地说,“最后冲刺那段时间,我看到学蕊有多拼,经常学到很晚。这1分是她用努力换来的,实至名归,我特别为她骄傲。”这份超越胜负、源于理解的祝福,比任何分数都更珍贵。这1分之差,反而成了姐妹情深的最好见证,化为她们携手迈入盐师校门的独特序章。
谈及对未来的期许,姐妹俩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期待在老师的引领下,更深地理解思政专业的精髓,扎扎实实学好本领,不辜负这四年的宝贵时光。”朱学蕊接着姐姐的话说:“也希望能在盐师马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实践,一起努力为学院、为社会贡献我们青春的力量!